返回首页

卢龙陀罗尼经幢有何历史和艺术价值?

260 2024-03-13 09:36 admin

一、卢龙陀罗尼经幢有何历史和艺术价值?

卢龙陀罗尼经幢,全称尊胜陀罗尼经幢,坐落在河北省 卢龙县城内南门里的十字路口处。整座经幢是用多块巨石精 雕细刻后叠砌而成,高大挺拔,秀美壮观。通高10.35米, 为八棱多层式建筑,幢身分为六节,各节间设置华盖、幢檐 及仰莲等石雕饰件,上为莲花宝珠式幢刹,下有弥幢座。须弥座上各面雕饰猛兽、佛教人物、经变故事及飞天等。幢 身第一节八棱石柱上阴刻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平州石 幢记》,第二节阴刻《千手千眼大悲神咒》,第三节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第四节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重修北平石幢记》,第五、第六节各面浮雕佛造像,顶部 雕饰仿木结构幢檐、花弁及莲花宝珠式幢刹。台基上四周以 石雕栏柱环绕,柱身雕云龙,柱头雕饰石狮。整座经幢敦实 浑厚,雕刻精细,造型古朴,是燕赵大地古老文化底蕴的生 动再现。

二、望京名字的来历?

“望京”作为地名至少可以追溯至二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当时都城洛阳的东门有三,其中靠南的即名“望京”。为何以此命名呢?想必和伟大诗人屈原有关。屈子《九章》收有一首《哀郢》。该诗表达了诗人被迫害离别郢都,在流亡江南的途中,对故都的思念以及忧国忧民的沉痛心情。诗中这样写: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这里的“龙门”即是指郢都东门。“望京”之名或由此而来。

唐代,据《长安志》记载,骊山别宫华清池,“西面曰望京门,宫之西面正门也。门外近南有御交道。上岭通望京楼。”华清池的西门名望京,骊山上还建有望京楼,皆因面向京都长安是也。在诗人辈出的唐代,不仅骊山,汴州、益州、苏州、梓州等地都建有望京楼,然而最出名者恐怕唯幽州望京楼莫属。

那位感叹“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大诗人李益,在唐代宗大历四年(769)考取进士后,久不得志,遂弃官而去,游历燕、赵间。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至十六年(800),被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辟为从事,后官幽州营田副使等职。期间曾写下一首五言律诗《又献刘济》,诗曰:

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

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

向日花偏落,驰年水自流。

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

李益诗中提到的“望京楼”,具体位置今无从考证,却是现知北京地区最早以“望京”命名的地方。

二百年后,当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名臣王曾奉诏出使辽国之时,幽州业已成为辽国南京析津府,又称燕京。王氏归国后有奏疏《上契丹事》,内云:从燕京“出北门,过古长城,四十里至孙侯馆,后改为望京馆,稍移故处。”

辽燕京北垣设城门二座,西曰通天,东曰拱辰。拱辰门旧址大致位于今西城区闹市口大街中段。孙侯馆则大体位于现在的朝阳区孙河村。按王氏奏疏所记:出燕京北门,四十里处曾设有驿站孙侯馆;后来改设望京馆,位置也发生了迁移。迁移后的位置在哪?后文会提及。

不知何故,在宋仁宗庆历初年官修的《武经总要》中,这条内容被记作:“出北门,过古长城,至望京,四十里。”明末清初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更是引申为:“望京馆在城东北五十里孙侯村,辽建,为南北使臣宿息饮饯之所。宋王曾《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门,至望京馆,即此。”

这些说法显然是将孙侯馆和望京馆视为一体。随后,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吴长元的《宸垣识略》以及《光绪顺天府志》等均照搬此段记述。今人亦多信以为然。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出使辽国的王珪,作有题为《望京馆》诗一首,描写了他出使辽国归途行至望京馆时,被北国早春风和日暖、山花烂漫的动人景色吸引,一路上归心似箭的心情不禁跃然纸上:

一从绝漠返朱轮,便有东风逐去尘。

和气旋成燕谷暖,使华重照苏门新。

山川如避中原执,天地应酣上国春。

二月塞亭行欲尺,初花犹未识归人。

该诗提到了望京馆,那么望京馆的具体地理位置在哪呢?二十多年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沈括使辽,归国后,沈括向朝廷上报的《使虏图抄》中对望京馆有明确记载:“自(幽)州东北行三十里至望京馆。望京馆西南距幽州三十里,自馆东行少北十余里出古长城。”《日下旧闻考》错将此段文字的出处记在沈氏名著《梦溪笔谈》名下,非也。

若以燕京拱辰门计,东北行三十里刚好与旧时朝阳区大望京村的距离相吻合。依笔者管见,北宋使臣王曾,提到的望京馆“稍移故处”以及王珪笔下的“望京馆”或许就指大望京村一带。如此看来,该村所在区域至少从沈括使辽之时便得名“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