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茂丰年检站上班时间?

97 2024-03-13 02:47 admin

一、茂丰年检站上班时间?

上班时间为上午八点至下午六点,节假日不休!

茂丰年检站法定代表人:孙永远

经营状态:在营(开业)

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元

开业日期:2014-06-17

工商注册号(PK):350582100257505

经营期限:2014-06-17/2024-06-16

社会信用代码(PK):

91350582310624695R

核准日期:2016-08-25

登记机关:福建省晋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行业门类:其他质检技术服务

国民经济行业:其他质检技术服务

经营范围: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性能检验服务,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安全检验服务,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尾气排放检验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注册地址: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东石镇塔头孙村工业北路

二、潮汕吴家是什么世家?

潮汕吴姓,据现有资料,潮汕吴姓都是唐末以后从福建迁入的。而吴姓入闽,也始于唐末泰伯的62世。

先期入闽的吴姓有二支,一支自河南光州固始县迁人,另一支由四川转徙江西抚州与南丰之后移入。这二支入闽的吴姓子孙,都有迁徙潮汕的,成为潮汕各地吴姓的始祖,而最早入潮的,则是潮汕吴姓各宗系的共同开基祖。

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的是泰伯62世孙工部屯田员外郎吴祭及其兄弟堂从吴荫、吴发、吴兴、吴瑞(吉州秘书)、吴良(后为莆田知县)、吴斌(常州刺史)与其家族一行30余人。入闽时间是唐光启元年(885年)。

当时北方战乱,京师板荡,而朝廷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治安混乱。吴祭家族为避乱而与固始县佐王潮及其弟王审知(后为闽王)结伴入闽。

吴祭一行人入闽之后,兄弟堂从各居一地,其中分居晋江的吴荫次子吴驹,最早入潮,吴祭的>3世孙吴定、吴本、吴守则于宋代迁居潮汕。

先期入闽而后播迁潮汕的另一支是吴宣宗系。吴宣是泰伯的71世孙,娶后蜀王孟知祥的女儿为妻而成为驸马,但他不满孟知祥称王,不图显贵荣华,带三个儿子逃离四川至江西,其孙吴宥考中进士后迁至福建宁化县,成为吴姓第二支入闽的开基始祖。吴宥的长子吴坎一及次子吴坤二,都有子孙迁居潮仙,成为潮汕吴姓另一宗支的始祖。

由闽入潮的最早一支:吴驹宗系

吴驹是泉郡晋江吴荫的次子,唐咸通十三年(872)举明经,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唐光启三年(887)任潮阳令。在任期间,吴驹察民情,重农桑,兴教化,勤政爱民,卓有政绩。因乐于潮阳风土人情,遂创胪溪定居,成为潮阳吴姓开基始祖,百世不迁之宗。吴氏宗书《历世系书》诗曰:“潮阳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时来此中,肇创芦溪为鼻祖,本支百世不迁宗。”

吴驹入潮创乡已有1100多年,下传35世,广布粤东潮籼住各县。据《朝阳姓氏丛谈》载,该市吴姓人口共117416人,散布国内各地的29100人,旅居港澳及世界各地约81700人。

吴驹子孙蕃衍昌炽,遵祖训,继祖德,励志进取,多有建树,关心民漠,流芳于后。如3世吴綦为唐天佑进士,京都任大司寇,封左中大夫。四世吴昱,任宋大理评事;吴昱任刑部侍郎。

8世吴说中进士后历官吏部尚书,天章阁侍制直学士,进上轻骑都尉勋奉朝请大夫。11世吴应辰中进士后随文天祥勤王抗元,与两位胞弟倾尽家产助饷,招募丁壮御敌。文天祥于海家丰五坡岭被执,吴应辰兄弟三人同时战死。后又遭抄家灭族,毁乡破寨。吴驹宗系遭受扼难之后至明朝才迅速复兴。

吴驹裔孙还有一批造福乡邦,艰苦卓绝忘我奋斗的优秀人物,如19世吴冬松放弃功名苦心经营20多年,倾尽家资开渠引水,使该乡6000多亩望天田变为一年三熟良田,吴冬松因而被后世尊为“开沟祖”。当今,他们发扬祖辈开拓进取的精神,缔造了名闻遐迩的全国农村第一教育村“胪溪教育村”,为培育后一代尽心竭力,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由闽入朝第二支:吴祭裔孙

吴姓由闽入潮播迁较广、人数较多的另一支是吴祭裔孙。吴祭由河南入闽后居福建莆田县钱坡,其子嗣入潮始于12世孙、泰伯74世吴鹏霄之后。吴鹏霄有3子,长子吴定迁居潮洲大吴,次子吴本迁居揭东县曲溪,三子吴守迁居潮州枫溪。他们都是南宋时公元1237年为避乱同时来潮的。

华坞吴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大华街道华坞居委大路57号

吴定48岁时带18岁的儿子吴见入潮后择居当时的海阳县源湖里凤书陇,开创基业,为大吴始祖。吴见有3子,长吴居住原地,次吴泗分创院上村(后称银湖),为银湖始祖。三吴江分创上莆都龙吉美村,为龙吉美始祖。吴定宗支先后创揭西陈厝寮,揭阳湖浮岭、塔头、顶埔、京溪园、苏厝巷、下片园、刘厝寨等,该宗支700多年来传世27代,清道光后族人陆续出洋至东南亚和印尼、香港等地谋生创业,为潮州侨乡。

大吴也有不少出类拔萃人物,如吴定5世孙吴乐田自幼从师学武,见义勇为,抑强扶弱,勇敢机智地潜入塔头福岗山贼寨,把在揭西至榕城一带劫夺民财伤害百姓的贼头马熊氏制服捕拿,帮助官府铲子贼寨。大吴还有不少经商致富的族人,为家乡修水利、筑道路,造福于民。

吴鹏霄的次子吴本(即吴福源)入潮后则择居曲溪。吴福源有2子,长子吴直学随父至曲溪后,自迁于揭西潭内,为潭内吴氏始祖。次子吴龟年,承继父辈基业,在原居地曲溪寨内苦心经营,开拓发展,蕃衍生殖,已传32世,开创28村,俗称曲溪十八乡,宗支现有人口77261人,其中外出14749人,旅居海外分布在泰国、新加坡、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宗亲7162人。

曲溪是潮汕较出名的吴姓大乡,开基祖吴福源的子孙由于人口的繁衍,开创新村大都舍远择近,远徒者主要是一些在外地为官后就地落籍的。

吴福源裔孙出仕任职者,为官多清廉,终制回乡者多,且乐为宗族谋福利,如吴福源7世孙吴明禄任湖广辰州府崇盈副使,因清正廉洁,楚人歌之。12世吴继乔任江华令、慈溪令 (浙江省属)因刚正廉明,不阿谀奉承,与州官不合,弃官归里。居乡二十多年,尽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且因博学广识,被赞为“岭南真儒”,并被祀为乡贤。

三、晋江沿海潮汐时间?

晋江沿海涨潮时间: 06:44 - 13:09(5.6米);19:07 - 23:59(??米) 退潮时间: 00:13 - 06:44(0.7米);13:09 - 19:07(2.0米)。

晋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东瀕台湾海峡,西和南安市接壤,南与金门隔海相望,北同鲤城区、丰泽区毗邻,东北与石狮相连,境内陆地面积649平方公里;三面临海,海岸线长122公里,海域面积6345平方公里。

四、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池店镇茂厝村南区邮编是什么?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市 362200

邮政编码 相关镇/乡

362200 青阳松竹路, 青阳希信路, 青阳洪山路, 青阳阳光路邮编

362211 陈埭镇湖中村, 西园街道赖厝村, 西园街道烧厝村, 陈埭镇江头村邮政编码

362212 池店镇茂厝村, 池店镇仕春村, 池店镇新店村, 池店镇钱头村邮编

362213 紫帽镇后厝街, 紫帽镇, 紫帽镇紫星村, 紫帽镇湖盘村邮政编码

362214 磁灶镇苏安村, 磁灶镇锦美村, 磁灶镇前尾村, 磁灶镇钱坡村邮编

362216 罗山街道缺塘村, 新塘街道上郭村, 罗山街道, 灵源街道林格村邮政编码

362218 陈埭镇横坂村, 陈埭镇洋埭村, 陈埭镇仙石村, 陈埭镇海尾村邮编

362221 西滨镇, 西滨镇海滨街, 西滨镇思进村, 陈埭镇南霞美村邮政编码

362235 永和镇梨星村, 永和镇玉溪村, 永和镇力争村, 永和镇锦岭村邮编

362241 龙湖镇梧坑村, 龙湖镇内坑村, 龙湖镇苏坑村, 龙湖镇龙玉村邮政编码

362246 深沪镇华峰村, 深沪镇东安村, 深沪镇坑边村, 深沪镇邮编

362251 金井镇湖厝村, 金井镇洋下村, 金井镇溜江村, 金井镇新市村邮政编码

362256 英林镇九三路, 英林镇马山村, 英林镇西埔村, 英林镇后头村邮编

362261 安海镇安平开发区, 安海镇工业路, 安海镇梧山村, 安海镇花宅邮政编码

362268 内坑镇砌坑村, 内坑镇东宅村, 内坑镇内湖村, 内坑镇后山村邮编

362269 内坑镇白安村, 内坑镇湖内村, 内坑镇深圳村,

362271 东石镇玉和巷, 东石镇四孔井, 东石镇龙兴居, 东石镇许西坑村邮编

362272 东石镇金泽村, 东石镇光渺村, 东石镇梅塘村, 东石镇塔头孙村邮政编码

五、哪个地方有吴姓聚居地?

潮汕吴姓,虽史籍曾记载汉代末年揭阳人吴砀,举孝廉,为安成长。但古揭阳地域宽广,含漳浦,接龙川,县治也不知所在,吴砀定居何处?是否有后代流布潮汕?均无所稽考。据现有资料,潮汕吴姓都是唐末以后从福建迁入的。而吴姓入闽,也始于唐末泰伯的62世。先期入闽的吴姓有二支,一支自河南光州固始县迁人,另一支由四川转徙江西抚州与南丰之后移入。这二支入闽的吴姓子孙,都有迁徙潮汕的,成为潮汕各地吴姓的始祖,而最早入潮的,则是潮汕吴姓各宗系的共同开基祖。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的是泰伯62世孙工部屯田员外郎吴祭及其兄弟堂从吴荫、吴发、吴兴、吴瑞(吉州秘书)、吴良(后为莆田知县)、吴斌(常州刺史)与其家族一行30余人。入闽时间是唐光启元年(885年)。当时北方战乱,京师板荡,而朝廷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治安混乱。吴祭家族为避乱而与固始县佐王潮及其弟王审知(后为闽王)结伴入闽。吴祭一行人入闽之后,兄弟堂从各居一地,其中分居晋江的吴荫次子吴驹,最早入潮,吴祭的>3世孙吴定、吴本、吴守则于宋代迁居潮汕。

先期入闽而后播迁潮汕的另一支是吴宣宗系。吴宣是泰伯的71世孙,娶后蜀王孟知祥的女儿为妻而成为驸马,但他不满孟知祥称王,不图显贵荣华,带三个儿子逃离四川至江西,其孙吴宥 考中进士后迁至福建宁化县,成为吴姓第二支入闽的开基始祖。吴宥的长子吴坎一及次子吴坤二,都有子孙迁居潮仙,成为潮汕吴姓另一宗支的始祖。

由闽入潮的最早一支:吴驹宗系

吴驹是泉郡晋江吴荫的次子,唐咸通十三年(872)举明经,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唐光启三年(887)任潮阳令。在任期间,吴驹察民情,重农桑,兴教化,勤政爱民,卓有政绩。因乐于潮阳风土人情,遂创胪溪定居,成为潮阳吴姓开基始祖,百世不迁之宗。吴氏宗书《历世系书》诗曰:“潮阳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时来此中,肇创芦溪为鼻祖,本支百世不迁宗。”

吴驹入潮创乡已有1100多年,下传35世,广布粤东潮籼住各县。据《朝阳姓氏丛谈》载,该市吴姓人口共117416人,散布国内各地的29100人,旅居港澳及世界各地约81700人。(编者按:据统计,至2004年底,潮汕吴姓人口约60万人)。吴驹子孙蕃衍昌炽,遵祖训,继祖德,励志进取,多有建树,关心民漠,流芳于后。如3世吴綦为唐天佑进士,京都任大司寇,封左中大夫。四世吴昱,任宋大理评事;吴昱任刑部侍郎。8世吴说中进士后历官吏部尚书,天章阁侍制直学士,进上轻骑都尉勋奉朝请大夫。11世吴应辰中进士后随文天祥勤王抗元,与两位胞弟倾尽家产助饷,招募丁壮御敌。文天祥于海家丰五坡岭被执,吴应辰兄弟三人同时战死。后又遭抄家灭族,毁乡破寨。吴驹宗系遭受扼难之后至明朝才迅速复兴。

吴驹裔孙还有一批造福乡邦,艰苦卓绝忘我奋斗的优秀人物,如19世吴冬松放弃功名苦心经营20多年,倾尽家资开渠引水,使该乡6000多亩望天田变为一年三熟良田,吴冬松因而被后世尊为“开沟祖”。当今,他们发扬祖辈开拓进取的精神,缔造了名闻遐迩的全国农村第一教育村“胪溪教育村”,为培育后一代尽心竭力,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由闽入朝第二支:吴祭裔孙

吴姓由闽入潮播迁较广、人数较多的另一支是吴祭裔孙。吴祭由河南入闽后居福建莆田县钱坡,其子嗣入潮始于12世孙、泰伯74世吴鹏霄之后。吴鹏霄有3子,长子吴定迁居潮洲大吴,次子吴本迁居揭东县曲溪,三子吴守迁居潮州枫溪。他们都是南宋时公元1237年为避乱同时来潮的。

吴定48岁时带18岁的儿子吴见入潮后择居当时的海阳县源湖里凤书陇,开创基业,为大吴始祖。吴见有3子,长吴居住原地,次吴泗分创院上村(后称银湖),为银湖始祖。三吴江分创上莆都龙吉美村,为龙吉美始祖。吴定宗支先后创揭西陈厝寮,揭阳湖浮岭、塔头、顶埔、京溪园、苏厝巷、下片园、刘厝寨等,该宗支700多年来传世27代,清道光后族人陆续出洋至东南亚和印尼、香港等地谋生创业,为潮州侨乡。

大吴也有不少出类拔萃人物,如吴定5世孙吴乐田自幼从师学武,见义勇为,抑强扶弱,勇敢机智地潜入塔头福岗山贼寨,把在揭西至榕城一带劫夺民财伤害百姓的贼头马熊氏制服捕拿,帮助官府铲子贼寨。大吴还有不少经商致富的族人,为家乡修水利、筑道路,造福于民。

吴鹏霄的次子吴本(即吴福源)入潮后则择居曲溪。吴福源有2子,长子吴直学随父至曲溪后,自迁于揭西潭内,为潭内吴氏始祖。次子吴龟年,承继父辈基业,在原居地曲溪寨内苦心经营,开拓发展,蕃衍生殖,已传32世,开创28村,俗称曲溪十八乡,宗支现有人口77261人,其中外出14749人,旅居海外分布在泰国、新加坡、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宗亲7162人。

曲溪是潮汕较出名的吴姓大乡,开基祖吴福源的子孙由于人口的繁衍,开创新村大都舍远择近,远徒者主要是一些在外地为官后就地落籍的。

吴福源裔孙出仕任职者,为官多清廉,终制回乡者多,且乐为宗族谋福利,如吴福源7世孙吴明禄任湖广辰州府崇盈副使,因清正廉洁,楚人歌之。12世吴继乔任江华令、慈溪令 (浙江省属)因刚正廉明,不阿谀奉承,与州官不合,弃官归里。居乡二十多年,尽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且因博学广识,被赞为“岭南真儒”,并被祀为乡贤。曲溪还有几位为潮人所熟知的现代著名人物。如参加十九路军勇于抗击日寇,保卫上海,并敢于与杀人魔王喻英奇作斗争的将军吴旅逊。另如参加指挥中原抗战屡建奇功的将军吴文献等。

吴祭裔孙入潮的还有下面各支:

吴祭15世孙(泰伯76世孙)吴强老,其孙吴见龙于南末年创饶平龙湾乡,吴见龙之堂侄吴致一之子吴松江,则于元末从诏安西潭迁饶平高堂,为该乡的吴姓开基祖。饶平东界、龙湾等地吴姓,还有移居南澳创祖的,如下吴开基祖吴球也,围仔内开基祖吴辉煌,广尾、后园开基祖吴兆住,后宅南酉开基祖等,都来自饶平,均为吴祭之后。

吴祭15世孙吴实翁,于明朝初年从莆田迁入揭东炮台青溪,为该乡吴姓始祖。普宁梅塘、涂洋祖吴能守,平林祖吴恒忠,均从饶平迁去。

吴祭16世孙吴养,南宋时任潮阳佐堂巡辖,后弃官归田,最后定居于惠来溪洋村,为该乡始祖,吴养族亲吴宜则于明末从福建到惠州府任巡抚,解甲归田后在惠来赤洲开基。

吴祭的21世孙吴烈叟,乃宋端平乙末科廷试状元及第的吴叔告9世孙,于元末明初由闽之莆田经云霄迁潮,为揭东炮台新寨乡的开基祖。

由闽入潮第三支:吴延预宗系

由泰伯71世吴宣的裔孙播迁潮汕的宗系,其始祖是泰伯75世吴延预。吴延预是宋兵部尚书,自福建武平徙潮汕创左厢右贤坊。其子吴绍仪为宋朝圣大夫。吴延预之孙吴元宝为宋吏部侍郎。吴延预4世吴宗统,是翰林侍讲,创揭阳吴姓。吴宗统长子吴致政为国子监教授,创曲溪东桥及海阳东沟。潮汕历吐的著名人物吴复古,就是吴宗统的次子,吴复古创揭东南潮乡,他是潮汕八贤之一,宋皇宫教授,赐号远游先生。他与陈坡交往甚深,一生淡薄名利。

吴延预宗系广布潮汕各乡镇:官路,东沟、达濠、渔州、月浦、大牙、华坞、浮陇、大窖、大场.仙陇、大井、东湖、砂浦、龙湖、陵海、上仓、大衙、松仔山、鲎埕、浦东、金沟、庄陇、玉井、蓬州、?东、山兜、港尾等等。

汕头达濠吴姓开基祖吴大宗是延预的11代裔孙,明初,吴大宗之子吴光积、吴化浦、吴谦恭同潮阳下洋吴学士、南潮吴绍基,共移创濠江,为达濠5世系。

澄海樟林新陇吴氏衍光堂世系,为吴延预宗系之后代。普宁梅田开基祖吴湖、也属吴宣派系,于明万历由福建移入,现流布全县10多乡村。

由闽入潮较分散或较后的各支

1.福建云霄元代百户屯田吴福友,号诚庵,字邦直,生有五子:吴真一、吴真二、吴真三、吴真四、吴真五。吴真三为潮阳溪头下厝一世祖,真四卜居普宁旱塘乡北门,吴真二的3世孙吴燕翼是枫溪吴姓始祖。

2.“序思堂”屑下的彩塘吴姓,祖吴笃祜,南宋末年肇创该乡,子吴德广、吴德远繁衍近2万人。其裔孙于元代迁入惠来流布20多个乡村,传衍25代。

3.惠来吴善士是南宋时从闽莆田迁入的,首创凤镇(乌石),4个儿子分别为凤镇、凤厥(后堀)、华吴、览表开创者。

4.澄海隆都吴粤川世系,是该县吴氏最大的一支。吴粤川中进士后为柳州府正堂,于南宋末年卜居澄海隆都,其子孙流布澄海20乡村。

5.惠来神泉镇衡山乡吴氏始祖吴端章,南宋时曾任安仁知府,后自莆田迁潮,已传20多代。

吴姓的闽粤路

吴姓是中匡的十大姓氏之一,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招收了不少吴姓兵士有关。

顺治年间,两省人民赴台者更,也有不少是吴氏。所以台湾的历史人物中,姓吴的占有一定比例,如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宜兰的开拓者吴沙、抗倭名将吴彭年和吴汤兴、台湾道吴大廷、画家吴鸿业等。

吴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昌封自己父亲的长兄泰伯后代于吴地,国灭之后,其子孙以国为姓。吴地,就在现在的江苏无锡一带。

吴氏究竟何时入闽,何时入粤?

查阅多种族谱,可以划出吴氏人闽入潮的迁徙路线。

吴氏自一世泰伯之后,传至六世为弥庸。弥庸的后代有从吴地迁河南者,传至第五十世有吴祭者,定居河南固始,随王潮、王审知于唐僖宗乾符四年提兵入闽,遂定居莆田县。吴祭为吴氏入闽之始祖,死后葬莆田黄石山。

吴祭生有四子,其子孙分居漳浦、云霄、莆田、崇安、连城、诏安、泉州、厦门等市县。至南宋理宗年间,有吴养行,号千十郎者,乃吴祭之十三代裔孙,由福建来潮州府潮阳县任武官之职。任满之后,不回莆田老家,而偕家眷居于潮地。这吴养行便是吴氏入潮始祖。稍后,又有吴冲一,从福建诏安迁来饶平高堂定居。这吴冲一乃吴祭之十从代。吴冲一是为饶平高堂吴氏始祖。这一支又有人分居南澳等地。

总的来说,今日居住潮汕的吴氏,基本上是这两派迁居者的后代。但溯本追源,皆是入闽始祖吴祭派下。正如南澳吴氏族谱的编纂者在序言中所说:“虽则来因不同,迟早有异,然则三江殊流,会出于九河,终归苍海。”。皆属开闽始祖吴祭之后。就是潮安的部分吴姓人家,系由宁化石壁村迁来,由客家吴氏而渐同化为潮人吴氏,也是同出一祖。

初居潮阳之吴养行后代,于南宋末年有一支移居揭阳龙砂(谱中称砂洲),又有一支于元初移居澄海的东陇。

吴氏入潮虽缺少了一点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但这个在总人口数量居显要地位的姓氏,在历史上却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最早也最著名者首推与苏轼同时代的吴复古。他是北宋时代人物,早于潮州公推的入潮始祖吴养行,名气也比他大得多。吴复古及其先人何时由何处迁徙入潮,后代世系也无从排列,故不敢把他定为吴氏入潮始祖。但他是苏轼的好朋友,潮州八贤之一,这是人所共知的。他操行高洁,蔑视功名,终生悠游归隐,民间曾流传着不少他的佳话。他是潮汕吴氏的光荣。至南宋,又有皇宫教授吴厝。《海阳县志》有关于他的记载,吴厝墓在新津溪与梅溪之间的渔洲上,是一处对研究韩江三角洲形成历史和人文发展史有价值的文物。

1989年8月间,澄海信访办来了3位台湾同胞,自称是县对台办的同志让他们来这里的。原来,这3位台湾同胞是回大陆寻根访祖的。据他们自己介绍,他们3人皆姓吴先祖是郑成功部下。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们在宜兰县定居。至今已传了十几代,人口有200多人,还建有吴氏宗祠,修有家谱。先祖曾告诉子孙,咱们的老家在广东省潮州府澄海县吴厝乡,乡边有一条河,村口有丛破布树(乌桕)世代为农,农闲下海挨楫(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现在生活较为安定,族人拟重修族谱。为此事特回大陆寻访宗亲,接续源流。他们介绍完情况,还取出携带来的手抄族谱,真的在第一页第一行上写云:“硕祖(他们祖先名字)云,祖籍澄海,随郑国姓爷渡海来潮。”另有一行小字注明祖籍乡里特征。信访办的同志很热心,赶忙打电话到各个镇询问,但终无回音,台湾同胞只得快快而回。

清初,为隔离郑成功与县民的联系,防止有人投向郑成功,澄海实行裁地政策,滨海人民一律内迁,连澄海县建制也撤消了。不少村落沦为废墟,复县后模样已大变,澄海已不再有吴厝村,更不用提破布树了。近400年澄海桑田,,世事巨变,。谁还记得当年村中有人随郑成功去台湾呢。但既然台胞言之凿凿,郑成功曾来澄海招兵一事史籍上又曾记载,用心查找,或许有个满意结果,使台胞了却多年心愿。

“五龙”三下广吴姓易杨、陈——饶平大港、长彬村上祖易姓

“五龙”三下广,是指南宋创乡于福建省诏安县梅洲吴大成的5个儿子:奋龙、应龙、兴龙、见龙和乘龙,除长、次二子留梅洲,其他三子进入广东,择地开基创业。饶平聚族而居的吴姓,以高堂镇人口最多。所城镇的大港村(人口约2万人)易姓为杨;新圩镇的长彬村(人口约5千余人)则易姓为陈。然而,他们虽易姓,却自始至今,一直尊奉吴大成为太始祖。

吴大成(1150—1227),生于福建漳州城南马口村。太学,师从州人陈景肃(唐陈元光裔孙,陈壁娘之祖父南宣抚使),后随师迁诏安渐山,于渐山之阳结石榴洞,堂讲明正学。又于渐山之西,有洲如月,植梅而轩其上,及创乡,则称梅洲。

大祠不出姓 中脊接二架

“大祠不出姓,中脊(檩)接二(第二)架”,指饶平县所城镇的大港村,以及散居于周边其他村的杨姓,他们尊祀共祖,而村中的大祠堂,大门匾额只有“大宗祠”三字,没有冠上杨氏;大宗祠的前厅:主厅中檩接旁厅的第二檩;而旁厅的中檩则接主厅的第二檩,这奇特的建筑结构据说与他们易姓为杨姓有关。

宋宝庆三年(1227),吴大成病逝,第三子吴兴龙,为父送终之后,携子吴清江,过悬钟渡进入东里,选中了昔称为鸿江 (今大港)的地方定居。其时,鸿江为内海港口,既盛产鱼盐,又为闽粤商旅舟船停泊之处,东里才子曹宗曾《鸿江》诗云:“往来渔逐汐潮水,明灭灯悬商旅舟。欲问名鸿何取义,掠人呜处浪争流”。

吴兴龙选择了鸿江开创基业,但因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据传由一杨姓夫妇扶持,事业得以发展,后传子清江,清江生五子,因杨姓无后,而以吴易杨报德,但不归入杨姓世系,故大宗祠不署姓,祠中奉祀“神主”,仅太祖兴龙,一世祖清江署吴姓,以下列祖则署名而不署姓。唯大宗祠有联,明确其源乃为吴姓。

溯理学渊源派衍鸿港基开梅浦;

稽延陵启瑞辖直闽粤谱系漳潮。

延陵启瑞 颍水流长

“五龙”之一的吴乘龙派下的一支,居于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昔称塘边)。但却易姓为陈,大宗祠建于村中,正门匾额书“陈氏宗祠”,两旁门石匾额,则分别书“延陵启瑞”和“颖水流长”,延陵为吴氏郡望,颍水则是陈氏的郡望。正厅匾额由清进士、翰林院编修、福建道监察御史邑人詹肯构题“延德堂”三字。延德,字面为绵延德泽,但其内蕴是:延,代表吴之延陵;德,代表陈氏之远祖陈政,因陈政唐封归德将军。姓氏易吴为陈,宗祠则既陈又吴。

吴易姓为陈,在长彬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吴大成第五子乘龙,于南宋绍定间携二子远渡海南岛创居,传至第十世吴x(迭名),于明宣德元年(1426)携子吴素朴东移饶平,于塘边(今长彬)定居,饲养鸭母,自成门户。六年后素朴娶当地人陈氏希儒为妻,并得到陈氏族众的关心扶持,后夫妻姓氏互易,吴陈亲如一家,且人口增长迅猛,今已成该镇大村之一。

姓氏变易,自古以来,屡见不鲜。对于变易姓氏之族,既不损于声望,也无碍于蕃衍。但必须摒弃封建陈旧的宗族观念,团结互助才能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共蕃互荣,稳定发展。

编者按:吴姓宋代列为全国第8位大姓,占全国人口2.2%,约170万人;当今列为全国第10位大姓,占全国人口2%,约2600万人。

潮汕列为第4位大姓,占潮汕人口4.4%,约60万人。其十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5万多人;潮阳区8万多人,聚居禾平、河溪、铜盂等镇;潮南区4.5万多人,聚居胪岗、井都、峡山等镇;澄海区1.6万多人,聚居隆都、澄城等镇;南澳6000多人;潮洲湘桥区l万多人;潮安5万多人,聚居枫溪、彩塘、庵埠等镇;饶平5万多人,聚居高堂、钱东、黄冈等镇;揭阳市区1.5万多人;揭东10万多人,聚居曲溪、炮台等镇;揭西3万多人,聚居棉湖、塔头、河婆等镇;普宁5万多人,聚居d沙、占陇、梅林等镇;惠来9万多人,聚居惠城、神泉、隆江等镇

(转载自网友“leng368”,侵删)